本书作者:[美]弗雷德•沃格尔斯坦
本书读后感及个人笔记分享· · · · · ·
今日好书推荐精彩章节阅读· · · · · ·
这些用户可能需要储存超过10000个联系人的信息。
佩奇说得尤为具体。他说,所有的屏幕都应该在200毫秒之内加载完毕,安卓系统应该易学易用,以便人人都可以在开车的时候用一只手操作手机。在另一次会议上,施密特对于为“梦想”手机构思的滑出式键盘的操作或设计很不满意,他对安卓的一个产品经理说:“第一印象真的非常重要。你可别搞砸了。”但同时,谷歌在其与苹果和iPhone的关系上没有显示出任何放弃的迹象。
自iphone公之于众那一刻起,鲁宾和安卓团队或许就开始感觉到与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竞争关系了,但谷歌的执政三驾马车却完全不以为然。6月29日iPhone发售以后,布林和佩奇一刻不离手地用着iPhone,在安卓会议上,他们常常会用iPhone的功能来挑剔地比较安卓计划实现的功能。德萨尔沃说他还记得,在几次会议上“三巨头之一会问:“我们为什么还要进行这个项目?我有手机,上面提供谷歌的服务,它能收发Gmail,也有日历。我为什么还要安卓这个东西?这把我气得不轻”。
布林和佩奇不会讨论他们说这些话时真正的想法,但施密特会这么做。他说谷歌当时对于iPhone和安卓确实存在着两面性,而且他对此有充分的理由:
谷歌拼命地想在手机上加进谷歌搜索和它的其他应用。多年以来的尝试都没有成功。而iPhone和安卓尽管前途光明,却都太新颖了,选择任何一个而放弃另一个都很愚蠢。
2007年,谷歌和苹果看起来甚至都不属于同一个业务领域。谷歌靠搜索广告挣钱,苹果靠出售设备赢利。“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我们都没看出来将会出现苹果和谷歌二雄并立的局面,”施密特说,“两家都是网络平台,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市场上终将剩下几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而不会有10家(公司)留下。但在当时,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情况并不明朗。(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公司)诺基亚的塞班系统还很强大:微软的Windows Mobile系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当然,黑莓也很强大(锁定了全世界几乎每一家企业)。”
因此,布林、佩奇和施密特在向安卓团队大力施压的同时,还加强了谷歌公司的iPhone团队人手。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任命维克·甘多特拉(Vic Gundotra)掌管这个团队,甘多特拉是谷歌新聘员工,此前曾是微软公司的知名主管。甘多特拉当时37岁,此前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为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工作,他曾是联络微软与Windows所有的外部软件开发者——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软件痴迷者——之间关系的关键人物。
快速获取:直接购买
注:本站不存储任何书籍,PDF电子版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于24小时后自觉删除。